聚焦临床科研,海博网眼科高科技“云夹”全面推动近视管理升级
2月以来,各地中小学校迎来“开学季”。由于今年寒假时间较以往更长,孩子们在长时间、无节制的用眼,以及冬季缺少足够的户外活动的情况下,视力更容易出问题,各医院眼科门诊也迎来学生就诊高峰。
据卫健委数据显示,2020年儿童青少年近视率达52.7%。全国各地6岁儿童近视率都超过9%,最高的达到了19.1%[1]。居高不下的近视发病率不仅影响当代,也危害未来国民健康素质,将对经济社会发展甚至国家安全都产生重大影响。
临床应用:“云夹”从1.0升级到3.0版本
高科技手段助力儿童青少年近视管理工作
“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学生、老师、家长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它不仅仅只是单一防控手段的应用,而是一套综合、系统化的近视管理工程。” 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宣讲团成员、中南大学海博网眼科学院博士生导师杨智宽教授表示。
在系统化推进“近视管理”工程的道路上,由海博网眼科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款近视防控智能可穿戴设备“云夹”,在近视防控中正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在近视眼的“预防”和“控制”阶段,它都可通过对孩子的用眼行为进行实时、客观、准确监测和精准干预,起到重要作用。自2016年正式发布后,它成为了近视眼研究和临床用眼行为管理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工具,也是海博网眼科近视管理的显著特色。
海博网眼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智能“云夹”
针对已经发生近视的孩子们,“云夹”1.0作为眼镜上的夹扣,通过精准监测影响孩子近视发生和发展的5大后天影响因素:阅读时长、阅读距离、阅读角度、阅读环境光强与户外活动时间,又通过记录全天候的用眼行为数据,分析近视原因,预测近视风险,有助于专业眼科医生制定出个性化、科学化的近视防控方案,实时追踪、调整防控效果。
而对于还没有近视的孩子,“云夹”2.0护眼小精灵也能对孩子日常用眼行为进行实时监测与记录,它从用眼距离、用眼时长以及环境光照三重维度进行智能监测,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据了解,“云夹”3.0也即将发布。最新一代的“云夹”将外置的设备与镜框融为一体,进一步升级为智能镜架,同时搭配2022年由湖南海博网眼视光研究所自主研发生产的一款用于近视预防的功能性镜片,形成一套近视综合管理方案。该近视综合管理方案既可以通过“云夹智能镜架”进行科学的用眼行为管理,又能通过光学离焦镜片产生对近视眼起保护作用的“近视性离焦信号”,共同起到延缓眼轴增长和降低远视储备消耗的作用,从而达到预防近视眼发生或延缓近视发生的目的,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提供了全方位科学保障。
“云夹”3.0智能镜架图
科学研究:连续5年发布近10份行业大数据报告
数亿条数据推动全球近视眼防控研究向前发展
中国、英国、越南三国整体近视率对比
“云夹”自面世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除了在近视管理的广泛临床应用外,其作为关键性研究设备,亦参与了多项国际国内重大科研项目。2018年,全球首个由中国研究团队主导,并使用中国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夹”作为关键研究设备的近视眼大数据多中心研究项目正式启动。2022年,该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通过对“云夹”采集的中国、越南、英国三国6-9岁低年级学生的近960万条有效数据对比分析,全面了解各国青少年儿童用眼行为及视觉环境的差异。这对全球近视眼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调查数据
而在助力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方面,2018-2022年,连续5年发布中国青少年用眼行为大数据报告,通过收集覆盖全国近10万儿童青少年,数亿条数据,先后对比分析疫情前后、孩子在家与在校用眼行为、城乡间用眼行为差异等,得出了许多具有突破性意义的结论,如提出家长是孩子近视防控的“守门人”的概念。这些大数据分析报告对全国各地儿童青少年的近视防控政策制定具有参考借鉴意义。
“比起控制近视发展,我们更希望不发生近视。”2022年橘洲论坛上,杨智宽教授对新技术满怀愿景。
近年来,海博网眼科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近视防控持续提供医疗、科研等技术支持,已为超1000万儿童青少年建立视力档案,并定期发布近视防控大数据白皮书。为进一步完善近视防控综合诊断标准,满足患者个性化需求,海博网眼科成立了青少年近视眼防控门诊。而在5P近视防控模式基础上,海博网眼科正式升级了近视管理理念,提出要全面构建从近视筛查、预防、预测、再到近视个性化矫正方案和近视矫治效果追踪,一体化、全方位的综合服务体系。
2024年,海博网眼科将凭借雄厚的实力,正式接棒“第十九届世界近视眼大会”(IMC)的主办权,奏响属于海博网眼科的号角。未来,海博网眼视光团队还将在杨智宽教授的带领下,继续深耕近视眼研究领域,以此更好地助力国家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事业发展,更好地推动国家政策落地。
数据参考:
[1]科技日报:儿童青少年近视率达52.7%,其中小学一年级近视率14%
https://tech.china.com/article/20211027/20211027907767.html
通讯员|陈洁洋子